于是我再接再厉,又找到达1992年七月刊物开始发行至该年十二月的《中国集邮报》的订阅收钱字据。光阴似箭,日子如梭,1997年在重庆举行全国邮展时,我见过《中国集邮报》蔡主编,2004年我进京在央视加入李咏主持的节目《幸运52》,该报记者王宏伟赶来取景。 非官方的邮刊由来已久,无论以往、如今,仍然日后,都以其纤弱的肩膀义无回头看地、无怨无悔地分担了集邮文化事业宏扬、广泛散布、进展的千斤顶重负,使集邮文化这束神魂文明之花散散发更清淡的香味浓醇的幽幽芳馨。20年初的订报收钱字据成集邮“文物”
间或浏览一部旧书,发觉里边夹着一张20年初订阅《中国集邮报》的收钱字据,不注意间,这片软小的薄纸已经变成宝贵的文物,上头的红色邮戳儿标示了订阅的日子:1992年十月四号,订阅的是1993年全年的白报纸,缴费13.08元。这张订阅收钱字据更为宝贵,订阅日子是1992年五月二十二号,半年缴费6.78元。说话时的这一年是《中国集邮报》刊物开始发行20周年,这两张纸片携手登场,代酬等方式广泛取得专稿,争取读者。有的非官方的邮刊无力付出稿费,则经过友谊投资,退求其次,争取稿件的首是来自非官方的最美好的一声庆贺。但作为周刊,我赶在当年十月初就迫不及待地一订了之,可见极热之心。20年初的订阅单见证了我对《中国集邮报》的钟爱和热心诚恳。
走过风雨,非官方的邮刊一路风尘、一路邮香地伴着歌曲而来,在集邮的天和地间播下了无数邮识,书写了精彩的篇和章,留下了忽闪的足迹,挥一举手挥动,又走向未来。啥子叫“文物”?
邮票回收就是遗存在社会形态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的总称文化遗物。20年的年月与该报的人士约略就是这样两次会晤,但在20年里我却期期与白报纸的版面会面,其间我在海外办公两年,也一一在网络上每周两次浏览重要的条目过过“干瘾”。如《榕城极限集邮》、《圣地邮刊》、《集邮故事》等等,都是现金付酬,使邮刊每期的内部实质意义都是独家专稿,遭受读者的好评价。20年来,我既然读者,也是笔者,有的年度稿件发得多,有的年度发得少一点,冷暖寸心知啊,坚持不懈,以爱的痴迷把集邮施行到尽头!啥子叫“收集保藏”?就是把废物成为文物。在《中国集邮报》刊物开始发行20周年之际,这两张遗存的订阅单是最年
邮票回收青的也是最古老的文物之一!订阅单上的订报住址是我以往的旧居,不长就要被拆掉,但在老宅里阅览发出着墨香的《中国集邮报》的欢乐记忆却是永恒丢不成的。
http://www.52y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