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中国邮票回收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 场A1093包房

手 机:15210093958  汪先生

QQ:2586199133

邮箱:2586199133@qq.com

网址:http://www.58ybk.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藏品资讯 » 王金昌:玩味和乐藏品资讯

王金昌:玩味和乐

分类:藏品资讯 浏览:
王金昌:玩味和乐     摘要: “和”“乐”是两种境界。
       而境界是一个人超乎于其他人的至高领域。王金昌喜欢玩味这样的领域。
       时常游弋在来自中国文人气质的艺术情境和人生品位里。他喜欢取法自然。
       在自然里揣摸章法与变幻。他以为和境的最终趋向就 ...
    “和”“乐”是两种境界。
       而境界是一个人超乎于其他人的至高领域。王金昌喜欢玩味这样的领域。
       时常游弋在来自中国文人气质的艺术情境和人生品位里。他喜欢取法自然。
       在自然里揣摸章法与变幻。他以为和境的最终趋向就是乐境。
       正是源于了悟了此间的情趣。
       他才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了朴素和平淡的本真形式。
       并由“和”的品境之隙。
       渐渐向“乐”之大逸之美衍进。
       以求出神化境。

    和:多重指向的精神散释

    在考虑“和境”的时候。
       王金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翻阅浩如烟海的继承中华五千年传统的名典大籍。他的眼界停留在了积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里。
       并由刻刀一寸一寸地向石缝深处渗透他所了悟到的那些文化精髓。时光的倒影打在他的作品上。
       也许石质的篆刻在恒久的以后会再次散落民间并可能从此彻底遗失。但对于王金昌来说。
       这一次聚合。
       完成了他长久以来一直想要提升的领域:如何在最朴素的形式里表达最深邃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是吸纳和融会。
       根源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他实在不想用简简单单的技巧和花活来制造一堆浅薄的东西。
                            500)this.width=500">
    他打算用“百”这个量来作为一种圆满的呈现。这种思维是他在考虑“和境外”真谛时得到的最终结果。“和”的理念源远流长。
       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
       这在传统思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和”就是太极图的圆圈。
       是维系阴阳鱼对立统一的矛盾和合体。对于“和”的境界。
       在道家学术里阐述得最多。
       如老子指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不独道家。
       在儒学里。
       “和”也是不可或缺和处世大境。
       如孟子认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和谐”“调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说抓住了“和”的本质。
       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和”作为中国本土思想和美学集大成。
       千百年来。
       始终影响着中国士人的处世宗旨与审美情境。王金昌想到的“和境”力图在最大层面上表达上述理想。对于他来说。
       也许有四个字说得更透。
       天人合一。天者。
       天地万物自然生存;人者。
       人之精神皈依。
       二者相合。
       人与自然一体共息。
    在百“和”图里。
       任何一个字都有其来源与出处。
       这是王金昌“不出世”的思想原则。不出世则在世。
       在世者。
       必想在世之事。这就与只追求精神的愉悦。
       而放弃为人之道的美学价值有了本质的区别。在王金昌的“和境”表达里。
       每一个字除了用典。
       不违制外。
       还有其极深的用意。
       他要表达“和境”的各种深蕴。如刀形币“和”。
       在形式上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曾经的那段文明。
       同时。
       也表达了王金昌自己对财富的看法。
       “礼之用。
       和为贵;放于利而行。
       多怨;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无欲速。
       无见小利。
       欲速。
       则不达。
       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在与王金昌交流的时候。
       我发现他对每个“和”都有多重表述。
       这不能不说他在其中做了详尽的研习和领悟。
    王金昌研习赵之谦、齐白石的篆刻。
       取材广博。
       有笔有墨。
       风神跌宕。单刀直切法。
       融合了汉印的格局。
       大有古朴、隽永之趣。在结构上注意平易近人。
       力避生僻的形体。
       一任自然。期图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落刀干净利落。
       一去不回。
       刀法中底蕴着书法的意趣。
       高古中潜藏着隽雅。
       朴素中涵孕着灵秀。
    事实上。
       除了操持篆刀以石为书外。
       在纸页上。
       王金昌也有所大成。
       他习书庞杂。
       行、草、楷、隶、篆具有佳作出世。
       并有绘画作品与之相辅相成。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王金昌似乎一直在默循着一个独特的练习方式。
       他习书时也在不自觉地追求“和境”。这个和境有两重深意。
       一重是取各种书法所长融王金昌一人之长。
       如他在行、草、楷上的建树:其草圆润而放达。
       笔力回环有力。
       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中国山水花鸟绘画的功力。
       清秀空灵。
       但绝不失大气质朴。时如枝叶相间藤缠湿地。
       时如倦鸟归卧。
       山石掩映。
       再有侧锋运墨。
       深浅顿现。
       不觉有写意画之韵。其行多粗犷。
       扑面磅礴。其楷圆润秀美。
       文雅静止。
       雍容高雅。其篆古意幡然。
       力如透石。
       筋骨颇刚。其隶破墨如画。
       如水披纸上。
       染浸于胸。

   “观海听涛”。
       金昌者。
       听天地之籁也。

    另一重是练习的循环往复。王金昌最早习颜真卿《多宝塔碑》以修楷之真韵。
       其后又习欧阳询《九成宫》再得欧体之内髓。并研习二王《尺牍集》以求草之神韵。
       习怀素知放达、之后再习傅山书而证草之大境。行书上。
       先颜后欧。
       再有赵孟之《千字文》。王金昌习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回头再次练习已经练习过的字体。
       这种习惯暗合了回环的“和境”真谛。
       最终让他的书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糅合融会。
       终至自成体系。
和。
       万物之共通。王金昌乐在其中了。

     乐:皈依于人世的大境之择

     “洗石斋”。
       王金昌的书房。
       他自为洗石斋主。“洗石斋”源于清朝书画家李日华的“学术如洗石。
       荡尽浮沙浊土。
       则灵巧自呈。
       香色自观。”这是他漫长的军旅生涯中。
       一位叫谢德萍的将军给他的提示。王金昌非常喜欢这句话。
       他认为只有在浮躁静静地沉淀下来。
       才能写出好作品。
       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孔子说“智者喜爱水。
       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
       仁者好静;智者快乐。
       仁者长寿。”王金昌把这个当作是自己习艺、修身养性、生活的真味。但王金昌从不把自己看成一个智者。
       也没有达到仁者的境界。
       他只是力求一种乐的境界而已。
乐即身心适悦之感觉。
                           500)this.width=500">
      王金昌的启蒙老师石有才是上海人。
       他是个博学多才的老人。
       来到山西后就一直在王金昌老家那个小村子里教学。
       直到退休。对于这个老人。
       王金昌有太多清晰的记忆。
       最让他惊诧的莫过于老人第一次站立着面对墙壁静静地书写的刹那。那是一种与神其接的瞬间。
       王金昌由此喜欢上了书法。王金昌至今依然怀念这个老人对他的培养。
       从小学每天的练习。到在另一所学校读初中时每天也不敢忘习。
       石老先生时时都在督促着他的进步。王金昌说书如其人。
       人贵于品。
       他喜欢石老先生的淡泊与自然、爱人爱物爱生活。
       并当成自己性情的修养。从七三年入伍。
       到九八年转业太原国税。
       他经常随部队下去给老百姓写对联。
       并帮助吕梁一个小孩。
       每月六十元。
       逢年过节衣物。
       他还到监狱给服刑人员写书法。
       鼓励他们重新做人。这些事情虽然算不了什么大事。
       却恰恰是王金昌对“和境”的另一重领悟:人人和善。
       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和之大成。
       乐也。正如庄子所说。
       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在部队的时候。
       他曾经到西安碑林里蓝摹了整整一周。
       忘我于那里的天地灵集。平素他喜欢看孟子、孔子等国学书籍。
       让这些东西进入自己的作品和生活。
       并乐在其中。
王金昌有雅。
       雅在运墨。有朴。
       朴在实在、真诚。有仁。
       仁在对师友同事恶其疾。
       重其德与能力。王金昌在世。
       世理在纸端。
       刀下。
       更在其志。
      其乐乐。
       非独乐乐。
       乐在百味。
       在众生。始再有百乐图出世也。(文/任晋渝)
邮票回收 http://www.52ybk.com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