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邮票江湖
三十年邮市几多风雨。
五次牛市潮起潮落。自从2006年牛市大潮退却之后。
邮票市场似乎又一次从喧嚣至极走向了冷清。在历次风雨淘洗之后。
一些人全身而退。
一些人则深度套牢。
而另一些则从欣赏和收藏的角度。
慢慢走近了邮市。
把玩起了邮票。
老法师逐渐淡出邮市
闫先生今年已近古稀之年。
从二十出头开始把玩收藏各类物件。
至今已有近五十年。谈起当年盛况。
闫先生说。
自己的邮票收藏内容丰富。
曾在广东和黑龙江被评为十大收藏人物。不过近些年。
闫先生对于邮市却不大上心。
因为邮票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
邮品前景不甚明朗。
作为历次邮市大牛市的亲历者。
谈起当年。
老先生颇有感慨:“在八十年代那会儿。
邮市那是非常红火啊。当时刚改革开放。
大家也没啥好买的。
收藏品也很有限。
所以投资邮票自然成了热门。
最火的时候大街上十个人起码有两三个在买卖邮票。那个八零年版的‘猴票’就是那个时候火起来的。
还有那个‘祖国江山一片红’也非常抢手啊。”
不过后来。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邮票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你看后来大家都装电话了。
写信就写得很少了。
邮票除了收藏、欣赏。
就没有了太多的现实作用。现在邮票越推越高档。
很多邮票都不再是纸质的。
用什么金箔、丝绢都出来了。
邮市经历过几次大的波动。
价格忽高忽低人气都给震掉了。
我也就趁机退出了。”
退出邮市。
闫先生转投钱币、篆刻、小工艺品。
收藏与投资并重。“平时没事儿把玩点小东西。
就图一乐。
挺悠闲自在的。”
逍遥派纯为赏心悦目
今年刚过而立的白领小王。
投入邮市纯属偶然。“三年前在四川路正好看到有排队买新年生肖邮票。
看着生肖邮票挺不错的。
就排队买了。没想到一买就每年都买了。”
谈及邮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
小王认为。
最大的变化是邮票给生活增添了色彩。“生肖邮票设计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工艺制作精良。
所以用来欣赏再合适不过了。每年一套邮票。
我都收着。
然后放在一起比对着欣赏。
感受邮票设计中蕴含的美感。
非常开心。”
小王表示。
由于自己现在收入稳定。
因此购买邮品并不构成太大压力。
不过对于那些市场上有价无市的高价邮票。
却兴趣不大。“这些邮票本来就已经被炒得很高了。
我再买进风险很大。
收益却不明朗。
而且。
我买邮票主要为了欣赏。
保值也好增值也罢。
和我关联不大。”
铁杆派每年必收一本
不同于前面两位的超脱。
目前正在香港念书的阿远可谓是铁杆邮迷。小时候看见爸爸集邮。
阿远对于大熊猫、杜鹃花等图案好看的邮票产生了兴趣。“最初是我跟在爸爸后面。
买了邮票插在爸爸的集邮册里。
后来读书时和笔友通信渐渐就积累了一堆当时流行的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
现在随着邮政部门服务水平的提高。
阿远也可以不必为了凑齐每年新发的各类邮票而常常跑邮局。“现在邮局提供订阅。
我不是常有空去邮局排队等新邮票上市。
所以每年订上一大本。
基本上该有的邮票也就全了。在香港读书。
有时候也会往家里寄上一些有特色的邮票。
去年建国六十周年。
还特地在香港买了当地发行的建国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带回来。”
阿远表示。
自己收邮票挺杂的。
什么题材都有。
主要看自己的兴趣。
纯为陶冶情操。
因此对于投资也没有太多的关注。
看了上面几位的集邮故事。
有财觉得。
集邮还是很有意思的事儿。
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收藏和鉴赏。
开拓思路。
在邮市上辟出一块新的理财热土?
对于介入邮市。
有财感觉可以从市场热点入手。比如在2006年10月26日发行的《文房四宝》绢质小版张。
在发行之后不久就上冲120元高位。
之后又回落到75元左右。
不久又上冲百元。这样反复震荡中。
蕴含着不小的投资机遇。
此外。
现在邮市中不少邮品都以低于发行价的价格甩卖。
逢低吸纳发行量较小、具有特殊意义的邮品在未来可能会有增值空间
邮票回收
http://www.52y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