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应回归渐去渐远的朴素情感
集邮的乐趣 在一个“集”字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唯一的爱好就是邮票。”邮展拥挤的人流中。
笔者碰上了来自上海的黄鹤明。他年过六旬。
已有38年集邮经历。
每年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国各地的邮展。 聊起这么多年的集邮生活。
黄鹤明如数家珍:“我有4张猴票。
是个四方联。只要你手里有1张猴票。
那就是有猴阶级。
相当于评上了副高职称!”如今。
他从事专题集邮。
只收藏各国关于鸟和蝴蝶的邮票。
并制成邮集加以研究。“我收藏了160多个国家关于鸟的邮票。
美国的鹰、英国的知更鸟、法国的公鸡。
都是国鸟。这些鸟不仅外形漂亮。
对民族个性的展现也淋漓尽致。” 买邮乐。
换邮乐。
赏邮更乐。在闲适的午后。
一本邮册、一个放大镜。
黄鹤明尽情享受方寸艺术的情趣。集邮门户网转载 来自山东的赵宇鹏1987年走上集邮之路。
“当时猴票的价格是15元。
邮商告诉我这是‘龙头’,只涨不跌。
从8分到15元。
7年工夫涨了近200倍。”半年后的一天。
赵宇鹏作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
花120元巨款买下猴票的四方联。
“因为邮商告诉我猴票已经涨到30元一枚了。” 但如今的赵宇鹏对于邮票价格的涨跌并不太在意。
他说。
集邮的乐趣在于一个“集”字。
在于收集的过程。
而非囤积居奇。对邮票简单、纯正、朴素的感情。
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邮票不仅是小小的纸片。
更是情感的纽带。尽管腿脚不便。
无锡81岁的邓祥娣阿姨还是坚持到展馆看看那些珍贵的邮票。邓祥娣1956年结婚。
当时她在上海。
丈夫在无锡。
一封封书信传递着夫妻间的感情。因为丈夫是邮迷。
邓祥娣每次寄信时都买纪念邮票。
只为让丈夫收信时增添一份快乐。丈夫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揭下邮票珍藏。
一枚不落。“当时有的纪念邮票的价格是普通邮票的5倍以上。
为了他的爱好。
我每次都寄纪念邮票。”邓祥娣说起这些。
一脸深情。 鸿雁传书。
一枚枚邮票见证了邓祥娣老人的爱情。如今。
老伴已经离去。
留下了几大本邮集和一百多封信件。
想念老伴的时候。
邓祥娣就拿出来翻看。
共同走过的岁月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夫妻之情收藏在内心深处。
永不褪色。 “红印花”原票 从清代流传至今 一枚小小的邮票。
无声无息。
却用博大深厚的文化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红印花”邮集收藏者丁劲松介绍说。此次邮展。
他的《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邮集获得最高荣誉“国家大奖”。红印花原票最初是收费凭证。
清代国家邮政应急需要。
加盖以后才成为邮票。因为红印花原票从未发行过。
且绝大多数都是加盖后面世。
所以原票流传出来的数量非常稀少。“红印花”奇妙的身世吸引了丁劲松。
在收集过程中。
他渐渐走进“红印花”的世界中。
沉浸在中国古典邮票的故事里。 集邮有四个层次:一藏、二赏、三玩、四鉴。
每一层次都得有故事。
得经得起传播扬名的考验。 “红印花”的收藏史。
算得上经典。在到丁劲松手上之前。
它在上一位主人手中一藏就是40年。
任凭多少交易、人情。
也没有流转;而在上上一位主人手中。
这套邮票也是收藏了40年。
如果再往前追溯。
上上上任手中。
也是藏了数十年。丁劲松说。
“到了我这里。
可能不止40年。只有集邮者才能真正体会集邮所带来的韵味。它不但能够历练性情。
而且能够净化心灵。” 邮票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不仅改变了邮票的命运。
也冲击着人们的情感寄托。已集邮30多年的王立东分外怀念小时候的情景。
小学时。
他到处搜罗信封上的邮票。
用水把邮票从信封上泡下来。
然后夹到书里把水吸干。
再小心地放到集邮册里。春游的时候。
他省下买面包的钱到邮局买盖销票。
所谓盖销票。
就是在新邮票上盖个戳。
然后以面值1/4的价钱出售。
当然这种邮票无法再使用。
但对当时的集邮爱好者来说。
这是很廉价的搜集邮票的方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王立东发现邮票可以一年买一次。
只需年底到邮局买一年的邮票集就行了。信封上也很少见到邮票了。
替代它的是邮资已付……王立东感觉。
“少了麻烦。
少了来之不易。
也少了很多惊喜和快乐。” 新华日报文章 集邮门户网转载如今。
王立东更愿意用书信联络在各地的同学。在他看来。
比起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现代手段。
手写书信更有人情味。一封信从寄出的那一刻就充满了感情。
给收信人带来的期待和满足感。
永远无法取代。打开信封。
读着手写的文字。
再欣赏信封上蕴含深意的邮票。
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谨防投资泡沫 集邮应回归文化 集邮活动经多年沉寂后。
最近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 这从本届亚洲邮展可见一斑:11日。
观众凭售价30元的门票可购买售价70元的邮折。
现场就有人将邮折以150元转售。
交易一片火爆。13日。
举行了专场拍卖会。
近千项拍品最终成交1300万元。
成交率高达83%。其中红印花原票以78.2万元成交。
成为全场最高价。 来自成都的魏红梅特地坐飞机赶到无锡。
拿下2200元一本的第三轮生肖大版票两本。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他们从北京带来20本第三轮生肖大版票。
不到两天就卖完了。今年邮市之火。
出人意料。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这次带来一本编号册jt票。
主要是文革后期的邮票。
总共95张。
年初的售价在1.1万元。
邮展期间卖3.5万元。历来被当成邮市“风向标”的猴票。
2009年大概4000元能买到。
现在卖到1.2万。 无锡市集邮公司的奚宏立告诉笔者。
自1997年到达顶峰之后。
邮市经历了10多年的低谷期。
自2009年开始反弹。
仅仅两年时间。
现在又是一派热火朝天。 “猴票1.2万已经有价无市。”无锡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周锦泉说。
只不过。
今年以来邮市里跟风“炒新”气氛太浓厚。
有些邮品的涨价堪称“火箭速度”。新华日报文章 集邮门户网转载 在低迷的邮市中熬了十几年。
终于等来一个大牛市。
这让许多邮迷非常兴奋。
但目前邮市这种“普涨”的状况还是让周锦泉有些担心。“过去上涨都是龙头邮票飞涨。
大部分邮票表现平平。但这一次真是鸡犬升天呀。
很多过去不值钱的垃圾票。
现在都是宝贝啦!” 周锦泉认为。
这两年邮市火爆跟艺术品市场的红火有关。
国家对楼市实行调控。
股市又不见起色。
炒家纷纷把目光瞄准了邮市。现在的市场泡沫已经显现。
一些真正的集邮者正在离开邮市。 买上一版邮票。
几年后变成几万或几十万。
这样的“暴富”神话似乎很让人心动。
但本届邮展评委会主任李曙光告诫大家千万别为发财而进入邮市。 “邮票是有投资价值的。
关键是要找对方向”。
李曙光强调。
存世量与价格成反比。
这是收藏界的铁律。
集邮新手千万不可头脑发热。
被各种“新邮”炒作出来的市场泡沫所迷惑。
这些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老纪特票、文号票的价格比较稳定。
不会暴涨暴跌。
适合作为长线投资。 周锦泉表示。
邮政、邮商和邮迷之间要维持平衡。
这样才能保护邮市和集邮文化。对于集邮者来说。
一方面要本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投资理念。
降低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
则要怀抱虔诚之心。
弘扬源远流长的集邮文化。
邮票回收
http://www.52y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