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回收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 场A1093包房
手 机:15210093958 汪先生
QQ:2586199133
邮箱:2586199133@qq.com
网址:http://www.58ybk.com
1987年前后,韩素音与丈夫陆文星回国到北京邮电大学做演讲,后来到了成都,当时住在枣子巷47号赵韵新家中
她爱中国终其一生
对于中国,韩素音有一份终其一生而挥之不去的深厚感情,她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也许没有别的解释,因为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瑞士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在世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6岁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表示,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8日在洛桑举行
韩素音喜欢成都,她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洒满冬天阳光的日子里,最愉快的事情莫过于逛成都”而她的堂弟周光墉回忆称:“她喜欢川剧,还喜欢成都小吃”因为回来得频繁,韩素音甚至曾想在成都置办一处房产……
韩素音简介>>>
韩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母亲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她年轻时学医,上世纪4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长篇小说《爱情至上》出版后,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 《生死恋》,轰动世界文坛她先后出版了约40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韩素音曾8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接见,撰写出周恩来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作家谢天开】她与成都有许多“第一次”
昨天下午,成都作家谢天开第一时间听说了韩素音去世的消息这距离他写作《韩素音与成都的不解之缘》,已经过去了10年“其实我很早就听说她了”谢天开的大学同学,正是韩素音的侄子,这也为他了解韩素音提供了不少便利2002年,谢天开开始走访韩素音在成都的亲属,也由此揭开了她与成都的许多“第一次”: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成都当助产士;第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就是在成都写成的;第一个养女蓉梅也是在成都收养的……
谢天开说,韩素音对成都的贡献不小: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详细记载了四川保路运动,她曾经热切呼吁保护四川的千里良田1993年,韩素音还特别为四川作家王治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啊,国土忧思的警钟》作序她曾对记者说:“成都平原的土壤,捏得出油来啊!随便占了太可惜!”
【堂弟周光墉】
她喜欢川剧和成都小吃
“第一次见到堂姐的时候,我才十四五岁,那时的她才20多岁,风华正茂,非常漂亮”88岁的四川省邮电专家周光墉是韩素音的堂弟,也是跟她来往最密切的亲戚之一昨天上午,周老接到哥哥周光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这才知道堂姐已在瑞士去世“她是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这是周光墉对堂姐的第一印象他回忆,抗日战争刚爆发时,正在比利时读医科的韩素音就毅然决定回来为国出力周光墉说,1956年后,每隔两三年,韩素音都会回成都呆上三五天,为写作搜集素材“她喜欢川剧,还喜欢成都小吃,回锅肉、赖汤圆、钟水饺,她都吃过的”因为回来得频繁,韩素音甚至曾想在成都置办一处房产,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
这十多年来,因为身体原因,韩素音被医生下了“禁令”,不能乘坐飞机,因而无法回国但逢年过节,周光墉都会打去电话问候,他轻叹一口气说:“自从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住在那边,我们这些亲戚很牵挂她,却又没办法去看她,真觉得很抱歉”
【侄子赵韵新】
第一次见面她送我很多邮票
听闻姨妈韩素音在瑞士洛桑去世,50多岁的赵韵新有些悲痛,“我与姨妈近距离见面虽然只有两次,但是印象很深刻赵韵新说,韩素音得知他从小就喜欢集邮之后,还专门把自己收藏的几套异国邮票和一套珍贵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送给他
第二次见面,是在1992年前后韩素音夫妇受到了四川省有关领导的接见和宴请“当时姨妈韩素音穿了一件红色唐装,非常漂亮姨父陆文星不会说中文,只在一旁微笑着静静听他们讲话”赵韵新回忆,韩素音夫妇还收到了一张大幅牡丹画那是著名牡丹画家邵仲节的作品,她收到这个礼物很高兴“姨妈多次回到中国,就是这颗中国心在不断牵引着她.”赵韵新说
成都故事>>>
她曾经专访李劼人
1903年,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周炜)作为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被四川省派去比利时学习修铁路此时,正值保护中国铁路主权的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前夕成都作家谢天开曾在《韩素音与成都的不解之缘》中描写到,韩素音喜欢去成都的人民公园,而那里正矗立着保路运动纪念碑
也许正因为这个渊源,让韩素音与写下了保路运动的四川作家李劼人一见如故在韩素音的自传作品《伤残的树》中,她提到自己寻访了许多1911年辛亥革命的亲历者,“我所见到的最可靠的材料,是作家李劼人写的”在第十六章,韩素音详细记载了访谈李劼人的经过:“李劼人为我费了不少时间,给我看了他的笔记,跟我谈了他所知道的所有事情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慷慨不过如此”
天府早报记者陈俊陈雪摄影方炜(老照片由谢天开提供)
人生经历>>>
第一份工作在成都
1940年,24岁的韩素音在成都小天竺街进益产科学校当助产士,成都成为她第一次工作的地方
第一部小说在成都写成
在进益产科学校当助产士期间,校长玛利安被韩素音写的随感打动,鼓励她写书在玛利安的帮助下,该书在美国出版,名为《目的地重庆》
第一次收养女儿取名蓉梅
在成都工作期间,韩素音收养了一个女儿,并取名为蓉梅,意为“成都的一枝梅花”
邮票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