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

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中国邮票回收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 场A1093包房

手 机:15210093958  汪先生

QQ:2586199133

邮箱:2586199133@qq.com

网址:http://www.58ybk.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邮票资讯 » “别人再好,都不如母亲的"坏"”邮票资讯

“别人再好,都不如母亲的"坏"”

分类:邮票资讯 浏览:

虹影近照虹影供图

在意大利度假

昨日,重庆籍女作家虹影首部自传体散文集《53种离别》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3。自7月上市以来,这部作品备受业界和粉丝好评。

她在书中首度披露,曾因自己是私生女的缘故,感觉从小遭受母亲的嫌弃,远走他乡后隔阂越来越深。2006年母亲去世,她回重庆奔丧,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一个秘密,这才真正理解母亲对她的感情。

日前,重庆晚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正在意大利度假的虹影。这也是《53种离别》出版后虹影首度接受家乡媒体采访。她表示,在众多离别中,与母亲的离别最痛。

重庆晚报记者 莫杨冰

六岁 母亲想把她送人

“我不知道去哪。想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未来一片恐慌。”

《53种离别》开篇一文《忠县》,写的是作者在六岁时被送到忠县老家的经历:她是老幺,上面有五个哥哥姐姐。她六岁时,黄皮寡脸,头发稀得打不起一个辫子……那是个星期天,母亲在堂屋里闷坐了好久,突然对大姐说,你要走,那就顺路把六六带回我的老家忠县吧。

虹影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小时候每次和母亲离别,她就一个人悄悄哭泣。虽然乡下的大舅、幺姨、表姨都对她很好,“对我比他们自家的孩子还好。如果只有一个叶儿粑,他们肯定都让给我吃。但他们再好都不如母亲的坏,我真想母亲呀!”

当年春末到忠县,夏天结束时回重庆,虹影说:“如果我没有被妈妈想起,把我弄回重庆城里,让我上学识字,我恐怕也就是一个农村妇女。”

虹影回忆:“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一直尝试着想把我送人。”

十八岁 知道自己是私生子

“我记得当时我在渡轮上的心情,绝不要回去,今生不要回南岸。”

虹影现居北京,家住朝阳区一条人工河边。她对重庆晚报记者说,这里常常让她想起18岁之前生活的地方重庆长江边南岸弹子石野猫溪一处院子。那是一片挤满小板房的吊脚楼。“家里只一间房,十平方米,朝南一扇小木窗,窗外钉着六根木柱,像囚室。挤下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我。”

虹影说,18岁生日那天,她终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母亲曾经爱上一个小自己十岁的男人,违背所有人意愿,把她带到这个世界。“这是当地人人皆知的秘密,只有我被蒙在鼓里。”当时,哥哥姐姐都认为,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都是因为虹影私生女的身份,让他们上不了学、参不了军,下乡分到最差的地方,回城也回不了。“他们把这种思想灌输给我,我从小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让家人受苦的人,我是一个罪人!”

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虹影离开了家乡。“我记得当时我在渡轮上的心情,绝不要回去,今生不要回南岸。”

成名后 内心拒绝与母亲说话

“母亲是试着与我说话,可是我的内心拒绝了。”

中专毕业后,虹影到重庆化工公司当会计,业余写写诗歌。“那时,虹影像个孤儿,不欢迎我们上她家,也从来不提家里的事。”我市著名诗人李元胜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和虹影同在一个青年作家圈,已经小有名气。

如今的虹影更有名了,李元胜和虹影仍然是好朋友。虹影每次回重庆,他们都会聚一聚。“后来,我感觉到她与家人的感情变好了。好几次,她都说去姐姐家耍。”李元胜说,不过,虹影几乎没提过母亲。

1990年,虹影远走英国伦敦。“出国前,母亲对我意见很大。她说,英国那么远,有什么好?”虹影说,在伦敦那些年,每到圣诞、新年,她都给母亲寄卡片和照片,可母亲从不回信。虽有18岁离家时的立誓,但还是敌不过对母亲的思念。多年后,她还是去看望了母亲。“每次我回重庆,若不是住旅馆,在家肯定和母亲挤一床。”

2001年夏天,二姐两口子陪母亲到北京,但虹影很少与母亲交流。“有一次,母亲使用我的卧室卫生间。我问她为何不用外面那个,她说这个好用。我说两个一样。”虹影回忆,母亲再没用过卧室卫生间。“母亲试着与我说话,可是我从内心拒绝了。”

住了一段时间,母亲坐火车回重庆。“我没有去火车站接他们,也没有去送他们。”虹影说,母亲从不提旧事,但女儿能想象母亲当时的心境。

母亲去世 女儿找到爱的证明

“她用一生的坚强和勇敢,抵抗这个世界对她的侮辱,给我生命,把我这个私生女养大,这难道不是母亲给我的最好礼物?”

“她对家人很好,侄儿侄女在英国读书,都是她在照顾。”李元胜说,虹影对母亲的感情更多表现在行动上,后来专门给母亲在长江边买了房子。

2006年,虹影的母亲溘然长逝。《53种离别》中的《红色笔记本》一文写道:2006年秋天一个下午,虹影和哥哥姐姐把母亲的骨灰安置好后,回家整理遗物……箱底,有个红色硬壳笔记本,里面夹满虹影历年寄给母亲的卡片和照片,一张不少,整齐按时间夹着。 大姐告诉虹影,母亲经常把这个笔记本拿给家里人、亲戚朋友、街坊看,有时在路边遇到一个她认为看得上眼的陌生人,都会把它掏出来给人家讲,这是她的六姑娘,在英国读书,是个作家。大姐曾经想要一张,但母亲不给。大姐说只要一张英国邮票,母亲也不给,马上藏了起来,生怕别人偷走。

哥哥姐姐都说,母亲最疼的孩子是虹影,但虹影不相信。四姐说:“我们小时候都爱挤压你,想隔开你和妈妈。妈妈也装得不喜欢你。可一等到你去了国外,就装不了了,无论吃什么,就会说,可惜六妹不在。你走之后,做什么,她都念叨你。”

当时,虹影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下掉,她问姐姐们:“我可以要这个笔记本吗?”她们异口同声说:“当然。”

虹影说,从未有这么一个时候,来理理母亲与她的感情。“她用一生的坚强和勇敢,抵抗这个世界对她的侮辱,给我生命,把我这个私生女养大。这难道不是母亲给我的最好礼物?她不在人世了,还留给我这个笔记本,这就是她爱我的证明。”

女儿出生 每年回渝祭奠父母

“看着山下长江静静流淌,我突然想到:我和父母终于和解了。”

2007年,虹影与英国商人兼作家亚当·威廉姆斯结婚,生下女儿西比尔。“她跟母亲一样属猪,她的脸好像母亲,高高的额头、妩媚的嘴唇。”虹影说,她总是在女儿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母亲的笑,母亲的说话方式以及走路的方式。

“也许是虹影内心太思念母亲了。”李元胜说,以前他见过虹影母亲的照片,这些年也经常见到西比尔。

虹影在意大利的书房里放着一张小时与母亲的合影,给女儿讲外婆的事。“外婆很美,外婆很善良,外婆很有同情心,外婆很勇敢。外婆跟妈妈一样高,喜欢吃辣,很会做菜……”

虹影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从2008年起她每年带女儿回重庆,上山给外公外婆叩头烧香。虹影清楚记得第一次带女儿回乡祭祀的细节:“菊花放在墓前,两盅黄酒摆上。我抱着女儿给父母鞠躬。我还未说话,大姐就对父母说起来:爸爸妈妈,六妹带着女儿来看你们了。烧香完毕后,一家人分着供品苹果吃。轻柔的风吹拂着衣裙,树间的小鸟唱着歌,一家人合影。”

昨日,虹影再次给重庆晚报记者发来邮件。她说:“新书《53种离别》虽不是全部文字写的母亲,但没有母亲的世界,我才意识到以前经历的所有别离,所以将其写下来。”

虹影近况

写作烹饪缴水电气费

期望女儿健康成长

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得知,不写作的时候,虹影和普通家庭主妇没什么区别。每天醒来给女儿做早饭,通常是女儿爱吃的面包、水果、鸡蛋或德国香肠。然后,送女儿上学,趁女儿不在家的时候抓紧写作。下午接女儿放学,晚上陪女儿玩。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煤气缴费等琐事,全由她包办。

每年夏天,一家人会去意大利度假。“有了女儿,你不得不快乐起来。常常因为写作,我把女儿从自己膝盖抱下来,让她自己去画画时,我心里很不安。”

虹影期望女儿健康快乐长大。“我希望在她十多岁时,多写几部她可以读的儿童故事,让她的想象力在阅读我的故事时飞抵天空之上。”

前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南岸莲花山公墓,虹影的父母就在这片面向长江的地方安息。公墓附近超市的老板说,春节确实有个老外和家人来上坟。在山上开了10多年三轮车的唐姐说:“他们很大一家子人,老外个子很高,还抱着一个小女孩,一家人有说有笑很温馨。”负责山林防火的工作人员说:“曾经有读者拿着虹影的书来,在山上呆了一下午。”

虹影小档案

本名:陈红英

出生地:重庆南岸

出生时间:1962年9月

职业:作家

代表作:《孔雀的呐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诗集《鱼教会鱼唱歌》等。

主要成就: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意大利罗马文学奖等。

2009年被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