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回收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 场A1093包房
手 机:15210093958 汪先生
QQ:2586199133
邮箱:2586199133@qq.com
网址:http://www.58ybk.com
1881年1月21日,一封盖着镇江海关邮戳的信函从镇江寄出,收信人是大清邮传部第九任尚书盛宣怀,寄信人是镇江湖北煤铁分局的李恭寿,信封背面贴有三枚大龙邮票那封书信已经散佚,只有贴着大龙邮票的实寄封流传至今,成为十分罕见的国宝级文物中国邮政萌发于1878年,同年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这个实寄封见证了中国邮政开辟鸿蒙的“启”之篇章
作为民国邮政的一部分,南京陵园邮局的历史也十分坎坷民国时期,这里是为达官贵人提供邮政服务的专用邮局,它离美龄宫不远,宋美龄经常来此邮寄信件,当时人们又把它称做“美龄宫邮局”1937年冬,陵园邮局被日军焚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7年重建陵园邮局几经兴衰,2012年底,南京邮政局对陵园邮局实施修缮性保护,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其改建为民国邮政博物馆如今,它安静地坐落在中山陵景区内,依旧是“八角亭”式的建筑,仿古式的绿色琉璃屋顶和带有梅花、卷草纹饰的中式柱栏,特别是那座仿古山门式的拱门,散发出沉郁的历史气息
以信函为引子切入中国邮政历史的叙述,是刚刚建成开放的南京民国邮政博物馆的首创博物馆布展组成员杨阳对记者说,布展的意图是,用五封既有故事又带有鲜明历史印记的信件,引导参观者了解中国邮政“启、始、兴、韧、难”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紧随大清邮政“启”之篇的,是北洋邮政之“始”1912年5月,北洋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改称交通部,下设邮政总局,统辖全国邮务当时的中国,新旧思想交锋激烈,胡适提倡白话文,遭到梅光迪、任鸿隽等友人的反对展馆选择了这一时期胡适与友人的一封往来信函从信封的邮戳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已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所贴邮票印有孙中山先生设计的双翼飞机的图案据说,孙中山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设计邮票的国家元首
本报记者 徐 宁
第三封信,是朱自清1928年收到的父亲寄自扬州的一封家书父亲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一时期,南京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赶班信筒”,即带有黄箍的绿色信筒,以赶发京沪线和经上海转发各地的邮件,类似于今天的“快递”根据投递区域的不同条件,开辟了人扛、骆驼托运、雪橇运送、船只运送和飞机运送等多种方式
展出的最后一封信,姓名模糊,却贴满了邮票,所付邮资远远超过所需这是一封永远无法投递的信—抗战结束后,百业凋敝,国家陷入内战,很多地区邮路不通,邮政在艰难中勉强维持为尽快恢复邮政,首都南京从全国各地邮政系统选调人才,如今年届九旬的沈守诚,就是借此机会于1946年从外地邮政系统调回南京的
1928年至1937年,是民国邮政的“兴”旺之年今年93岁的潘安生,曾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湖北汉口邮局,从此捧上邮政的“金饭碗”当时被称为“金饭碗”的还有银行、海关、铁路三个职业据潘老回忆,当时邮政系统之所以牛,是因为不讲学历只讲能力,不管求职者是大学毕业还是中学毕业,想进入邮政系统,必须参加考试,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考得过中学毕业生考进去后,先做基层工作人员“邮务佐”,日后凭能力、资历逐步晋升乙等邮务员、甲等邮务员等职位
钩 沉
1938年“4·29”空战中,空军少尉陈怀民的座机中弹起火,他临危不惧,紧握操纵杆,猛烈撞向日本海军第二航空队高桥宪的96式舰载机,高桥宪机毁人亡,年仅22岁的空军英雄陈怀民也壮烈殉国陈怀民的战友在清理高桥宪的飞机残骸时,发现了一封高桥宪妻子美惠子写给丈夫的信陈怀民的妹妹陈难看到这封信后,觉得两个家庭不应该因为战争而彼此仇恨,自己已经获知哥哥的死讯,海那边的那个可怜的女人可能还不知道丈夫的死讯,于是,陈难在1938年5月31日给美惠子写了一封信,此后两个悲伤的女人书信往来,互相抚慰彼此的伤痛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时期,也是中国邮政的低潮期,但邮政并没有中断,反映这一特殊时期的第四封信函,来自中日两个家庭
沈老回忆,那时南京邮政的基本设施被战争破坏严重,为方便居民投递,专门成立了第一、第二汽车邮局,每天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收邮件业务,这在当时是全国首创